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28 成功案例 浏览:0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
金中伍
福建五江水电建设有限公司 353000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诸多重要作用,但是其对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先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几点水利工程建设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情况下的策略。
关键字: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引言
水利工程是由水文、结构力学、水力等多个学科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工程力学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利工程不再仅限于关注蓄水、防洪等方面,其不仅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影响水域的程度,还逐渐开始重视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属于非污染性生态项目,通常不会直接造成污染问题,且能够提供给区域防洪灌溉、供水发电、水产养殖、航运等多方面综合效益。而建成的水利工程能够增加枯水期流量,增强各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消减滞待汛期的洪峰洪水,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及发生频率,为人们生活生产营造稳定的环境,同时还能提供给生态环境改善以及防洪灌溉、工业用水、城乡生活等安全保障[1]。
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而言,水电开发工程以绝对优势占据着极重的比例,可以说水电是一种能够替代化石燃料且不会枯竭的清洁能源,具有环境开发成本低的优势,而相比建火电站来说,还能减少酸雨危害、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导致北煤南运压力降低。另外,水利工程建设最核心的部分即水利枢纽工程,由于水库具有调节的性能,通过调节不仅能增加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强下游水体自净能力,还能改善中下游供水条件、水质状况等,为旅游景点开发提供便利,促进旅游事业、渔业养殖业的发展。水库水位抬高能够使水库上游天然水运运输系统得到改善,相比陆云系统来说水运优势更具成本低廉、占地少甚至不占地的优势。其实,水利工程开发目标即改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改善非迁徙鸟类及涉禽生存的环境,增高灌区含氧成分及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位,同时其结合灭螺还可达到显著的血防效益等。
1.2消极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实际上就是隔离出一个巨大停滞水域,而这一水域受水理化特性和太阳辐射的作用,将会形成一种完全有别于天然河流的水域环境,以至于严重影响到工程周围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
第一,水库蓄水。由于蓄水时需要淹没上游,结果严重破坏了自然文化遗产、动植物栖息地、景观等自然生态环境,再加上易将泥沙拦蓄在其中,导致河床逐年淤赛提高,使得河道过流能力被减弱,不利于其行洪,进而造成水库上游同等洪水流量水位呈逐年递增势态,频繁发生高水位情况,更加剧了水库下游河道冲刷力,引起洪水冲积层甚至河口的丧失海蚀等问题。
第二,水库调蓄。调蓄作业易影响库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气候环境、地质构造等,诱发山体滑坡、地震以及地下水位升高所致的水质富营养化、土地盐碱化或沼泽化等。另外,跨流域调水还会影响调出流域的下游生态,比如:河口萎缩、供水安全、河道断流等问题;当然也会影响调入流域,比如:工程沿线水生微生物传播疾病、水质污染、移民问题等。
第三,修建水坝对河流的阻隔,将改变江河水的自然流态,造成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失衡,易破坏徊游生物迁徙途径,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上下游泥沙淤积及河道冲刷、后退等问题,再加上洪水地震等一系列自然危害所致溃坝,还会加大下游区域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风险。总体来说,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移民问题、水库淹没,以及对文物景观、地址气候、水体泥沙、生物物种和鱼类的影响。
2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满足社会的发展,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将保护资源与建设工程融为一体,积极提高大自然的地位,改变传统的观念与思维,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发展。还要积极做好围堰保护河岸的工作,提高水利工程的保护功能,真正提高工程中的围垦滩涂,提高水利工程自身的保护作用。分析经济效益应掌握风险不断降低,逐渐获得更大效益的原则。因随机性是水域环境生态系统演变的一个主要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风险性具有决定性作用,需要在初选生态水利工程方案过程中进行比较研究,注重长远利益,高度重视评估监测水域生态环境。还要将投入的经费不断降低,对生态系统恢复力充分利用,获得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不只是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具体要求,使生态水利工程达到耐久性、安全性、稳定性,与客观的科学发展规律相符[2]。
3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并保证其健全性。水利工程建设工程师要注重对建设地点及周边环境的勘察,并对水利工程建设期间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作出详细的评估。水利工程设计师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并利用相应的措施,减小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3]。健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需要包括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评估,保证水利工程既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发展,又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并能够推动其自动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全面考虑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等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从而明确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3.2加强水利工程的选址和建设规划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相应的河流流域出现一定的变化,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时,需要注重对河流的规划和评估,确保满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选址工作极为重要,虽然水利工程建设或多或少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为了将影响降到最低,需要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地域,同时需要注重移民率的降低。为了选择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地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初期就做好建设规划工作,并对相应的地址进行评估和估计,从而选择影响最小、最利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地址。
3.3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对生态环境的不规范行为,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建设行为,减少或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要求所有的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相关法律开展建设工作,一旦发现违规建设立即进行处理[4]。对已存在的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破坏当地环境的水利工程进行整治或者勒令停工。与此同时,强化相应机制,加强处罚力度,通过严格考核,进一步规范建设行为。
结束语
总而言之,研究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协调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之间矛盾,可以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一鸣.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质量探索,2016,01:58-59.
[2]华黎利,洪波,朱颖,薄贤波.浅谈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6:207.
[3]倪振辉.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6,04:75-76.
[4]马霄航,邵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四川水泥,2016,08:101+46.
上一篇: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微